資訊中心
?斯坦福杜爾可持續發展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了礦物質的同位素構成,發現世界上最著名山脈之一喜馬拉雅山之形成并非如專家所認為的那樣。這一發現將導致古地形重建以及新的古氣候假設。該研究成果于《自然·地球科學》科學期刊于8月10日發表。喜馬拉雅山脈擁有14座山峰,海拔超過8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矗立于青藏高原之上,后者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
“爭議主要集中在對喜馬拉雅山形成前景的理解上,”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佩奇·張伯倫(Page Chamberlain)解釋說。“研究首次指出,在形成喜馬拉雅山之前,兩個構造板塊的邊緣已經相當高——平均約為3500米。”
?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張伯倫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員、現任布朗大學助理教授丹尼爾·伊瓦拉(Daniel Ibarra)博士補充說:“這超過了目前喜馬拉雅山的高度60%。”傳統模型認為,約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向北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這一碰撞封閉了兩大陸之間的海洋,并使地殼碎片上升。
伊瓦拉解釋:“長期以來,專家們一直認為,只有大規模的大陸對撞才能形成像喜馬拉雅山那樣巨大的隆起。”“這項新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將該領域引向新的有趣方向。”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保存在礦物中的氧同位素來確定其形成時的海拔高度,從而重新構建了喜馬拉雅山在大陸碰撞之前的地形。
“這種新的認知可能重新塑造對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理解,”伊瓦拉總結道。長期以來,喜馬拉雅山脈作為降雨和大氣流動的有效屏障,一直被認為是塑造亞洲和印度洋氣候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新的古地形重建表明,由于高海拔地形早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可能會產生新的古氣候假設。這也可能引發對其他主要山脈的更詳細審查,例如安第斯山脈和內華達山脈,這些山脈也是通過地球板塊碰撞類似方式形成的。?